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施行後,國中的升學壓力大幅減輕。然而教學方式的活化成為制度鬆綁後教師們關切的話題。科學的學習應該是活潑的而且與生活相關,如果國中生能夠快樂且有趣地學習科學,在減少升學考試下亦能更深入科學的涵養與增加創造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配合政府將科普深植於中小學的規劃,成功大學在南部地區肩負科學教育之重任,承擔政府在推廣科學教育的工作。
響應科技部科教國合司推動之全民科學週構想,成大物理系於104年第一次辦理「臺南市全民科學週」計畫,至今(108年)已連續舉辦5年。本系秉持對科學教育的初衷和歷年活動的經驗,試著將國中自然科學課程內容設計成科普實驗教案,讓老師能夠做為上課的輔助教材,培育種子教師與學生培訓,也藉此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在各校獲得肯定與鼓勵。配合臺南市政府教育局的偏鄉科學教育推廣政策,本系與成大理學院科教中心,於107年10月至18年6月設計一系列科普活動,包含科學研習營、科普環島列車、全民科學週、科學下鄉活動…等,希望能將科普不僅深入國中生的學習,同時也更廣泛的推行至臺南非都市區域校園。
計畫目的
1. 配合科技部科國司的全民科學週之政策,結合臺南市教育局的力量,在臺南市所轄的國中推動科普活動,藉此讓國中生在有趣的科學實驗操作中,學習科學實驗的態度與思考方式。
2. 加強實驗數據處理的能力與定量分析的技巧,培訓種子老師和學生。
3. 提供簡單、材料取得容易的科普實驗教案,讓國中教師能容易的在課堂上進行示範,同時帶領國中生動手操作。
4. 透過區域高中的協助,來訓練高中生來推動偏鄉國中的科普活動。透過科學製科技的演譯,讓偏鄉的學生了解應有科學的態度與未來之發展。
計畫負責人:羅光耀教授
2019 全民科學週活動官網(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