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動與實驗可以增進學生對於科學的認知與興趣,學生在進行科普活動時,可以透過實驗方式來增進對課本內容的了解,並進一步引發學生對科技發展的認識。2020年台南市全民科學周的系列科普活動的內容,將從國中八上的自然課程內容:光、影像與顏色,延伸至全反射的概念與應用,並引進太陽除了會輻射可見光之外,還會輻射紫外線與紅外線的概念,以及認識紫外線與紅外線的應用。活動進行的方式除了以校為單位的舉辦開放社區參觀的科普市集,也可以以班為單位將科普活動帶入課程的方式,來推廣科普活動。
本次活動新開發的科普活動內容,包含兩大主題:「主題1:多采多姿的光」與「主題二:看不見的光」。
「主題1:多采多姿的光」中包含了「可見光的三原色」, 「三菱鏡分光」二個展演實驗,以及一個動手做實驗「光跑哪裡去?」
「主題2:看不見的光」中包含了「紅外線的應用」,「紫外線辨識」二個展演實驗,以及一個動手做實驗「 看不見的密碼」。
在此圖文講義中,每個展演或動手做實驗的內容,都包含有:操作說明、原理說明以及生活應用三個項目,供師生參考。
這些內容可以分別帶入課程當中,也可以與前幾期所開發的教案如:「偏光與液晶電視」,「3D立體投射」,「多彩繽紛的光碟」,「光的轉彎」串聯成十個攤位的科普市集,在台南各國中舉辦「ㄚ!就是那個”「光」」主題科普市集活動,開放社區參觀推廣科普。在舉辦主題科普市集時,也可以訓練國中生當關主,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培育科普小尖兵。
計畫主持人:許瑞榮教授(物理學系兼成功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活動設計與編輯群:許瑞榮/黃守仁/陳昭敏/廖品瑜/蘇雋為/羅光耀
2020全民科學週活動官網(請點我)